草原蒙古包審美與游牧生活和草原文化息息相關
蒙古人并沒有這個問題,也不存在于部落械斗中頑強地保留族際特征的需要,為什么還能比許多民族更為完整地保留了傳統的視覺識別符號呢?我認為,關鍵的解答正是在蒙古包的審美特性中。

前面分析了它的幾個重要的認知前提是:物質文化性、大地藝術性、民間性和文化的跨階級性。這些原因的綜合結果,都根源于蒙古包所形成的本質起因即出于游牧生活的需要,便于拆卸和重新安裝建設。大地藝術的特征指向它的統一性,蒙古包在草原的應用地位是無可挑戰的;它的形式規范更是出奇的一致。如此,就造成了“草原上的蒙古包都是一家”的直觀感受。
在蒙古草原,牧民的生活是漂移不定的,牧民經常要為了尋找丟失的馬匹、牛羊而出行到很遠的地方,因此牧區就形成了一種習慣法性質的風俗:凡是有客人來到蒙古包,都必須熱情地歡迎他的到來,招待他和馬匹的飲食、住宿,無論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都要象兄弟一般來對待。族外人往往把這種習俗評價為“熱情好客”的民族風情,殊不知本是草原經濟模式的需要而促成的。
蒙古包能夠在今天仍然保留在草原上的牧人生活中,也顯然是游牧經濟仍在—定程度上起著作用的結果。而蒙古包基本審美元素的統一現象也正是這一經濟形態需求所保護下的結果,相同的審美要素令人們產生了“草原上的蒙古包都是一家”的視覺錯覺,他們以蒙古包為家,人們之間的感情因為環境視覺條件的趨同而更容易拉近。同樣,這種隨時都可能需要幫助的個體經濟模式所箱要的團體整合力就大大的加強了,民族藝術在這個鏈條中很恰當地起到了維系族群審美情感工具的作用,而草原民族也正是在這樣的傳統文化個性中始終保持著族群的團結與整合。

在草原上過著游牧生活的牧民和從事種植業經濟的農民在文化上有著根本不同,草原上牧人必須形成一個協調配合的整體,對土地的使用也是流動著的。“家”是在草原上流動生活的安穩居所,也是他們面對大自然的威脅時能夠暫避風雨的庇護所,蒙古包視覺形式的統一性恰好消除了不同牧區牧民的陌生感,在草原上遠行,各地的建筑圖景都是大同小異的,蒙古人之間就自然很容易溝通和合作。
因此我認為,蒙古包作為蒙古族民居建筑藝術的基本模式,其中視覺形式的審美趣味具有非常罕見的統一性。是民族成員在長期游牧經濟生活中有意識的審美趨同行為造成的,根本原因與民族特有的草原生活方式有關。而具體審美形式的選擇是有很清晰的自然地理特征、族系傳統文化特征的,材料使用規范、色彩搭配方案、圖形構成的遠古起源都說明了這一點。它在茫茫草原上是一個點,這個點是牧民在一眼無際的草原上奔馬馳騁時的每一個站標,讓他們在面對大自然的浩瀚空間時,總能夠找到屬于自己的對應參照物體,在心理上給他們一種熟捻的安全感。這一視覺心理效應,逐漸發展為族群認同的集體意識和集體潛意識,維系其傳統意識關聯的,就是蒙古包的視覺藝術符號。
- 上一篇:蒙古包藝術是蒙古族民間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下一篇:大型蒙古包廠家哪家好?